汉字的优势有哪些?(汉字 优点)
汉字在人类阅读、书面信息交流时的优势是巨大的。其优势还体现在对人类思维的辅助。要弄清汉字的优势我们先弄清语言、文字在人们的思维中起的作用。
人是借助于语言思维的,文字思维的。但思维是独立存在的, 语言和文字只是思维与事物之间的桥,使人可以脱离现场进行思考。即使是概念这些高级文字亦是如此,概念是不依附任何一件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单独的事物,一个分门别类的仓库,或者是信息简化。抽象是思维的本身具有的,而不是概念本身。文字,语言是座桥梁,使人可以脱离现场进行思考。仅仅是把思维代入一个被思考的场景。语言、文字的任务即告完成。
我们先看语言,汉语(普通话)的信息密度是所有语言中最高的,但音节速率也是最低的,西班牙语的信息密度最低,但音节率却最高,结论是所有的语言都有非常接近的信息速率。汉语的高信息密度是其汉字提供的,汉语是经过文字改造过的语言。因此汉语说话比较慢,汉语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仅有的优势就是“废话少,不磨嘴皮子”。
假如文青用文言交流说话时,一定是要抑扬顿挫,缓慢而悠扬的。文言不适合用语音表达。文言是视觉信息,信息量太大。假如用正常语速将文言转化为音频,大脑处理音频的区域是無法处理这么多信息含量的。文言是阅览工具,阅览速度极快。文字,文言的发明,充分利用了动物和人类处理视觉信息的强大功能。而现代汉语白话文则是千年来,语言和文言相互磨合的产物,是方便视听之间的最佳平衡状态。
汉语最大的优势是形成文字阅览。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和动物的进化有关,尤其是哺乳动物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其大部分来自于视觉,尤其是灵长动物人类在听觉,嗅觉方面劣势,其90%的信息处理都源自于视觉信息。由此可知,人类的听觉处理系统属于信息处理的辅助系统,即使是人类形成社会,由于相互沟通,对语言更加依赖,但其满足日常之需即可,人类对声音信息的处理系统提升是有限的。远远比不上千百万年进化出的视觉信息处理系统。
广义上讲文字就是符号,而汉字则是音形意完备的符号,专为阅读而设计的,阅览时,直接输入视频信号,而西语则是表音符号,只是语言的符号化,其本质还是语言,而非文言。即使写下来仍需要朗读、默读转化为声音信号,才能完成信息的输入。中国人读书,其实是在看书,西方人看书,其实是在读书。如果把文字符号看作光碟上的信息,读出图像和声音的是影碟(汉语),读出声音的是音碟(西语),这就是汉字和其他“文字”(语字)的区别。
汉字一旦跃然纸上,便打开了视觉信息输入的大门,其视觉处理信息的速度将会加大大加快,而且不仅仅是加快,而且可以放慢。如虎添翼,收放自如。收放自如这一特征,这将是对思维的极大辅助。我们前面说了语言、文字是把思维代入一个被思考的场景,我们在思考时其实是反复实现这种场景的,受制于人类记忆信息处理系统的局限,所以在深入思考时我们必须借助笔和纸,形成固定视觉信息,减轻短期记忆压力,专注逻辑和想象、抽象等思维活动,而汉字一旦跃然纸上,就像影碟机,可以快放慢放,借助人类强大的视觉信息处理系统,细细品味,专注细节,进行深度思考。而字母语字是如何也不能做到的,快慢都影响音频信息的质量,即使写到纸上还是在使用听觉信息处理系统输入,其导致思维受其听觉信息输入的限制,使其场景代入思维时,路径线性而且狭窄。
西方近代的科技进步正是发明了各种特定的表意符号,才使得可以写下,进行深入思考,但使其各个符号相互衔接的仍然是语言。这就降低思考效率,而科技以外呢,当思考涉及战争、军事、经济等等宏达问题时,拼音语字的效率可想而知。
当然汉字的基础教育是受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要求较高。而一旦汉语汉字突破教育的瓶颈,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极大的。
神兽:汉字 汉语 与文明13 赞同 · 7 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