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首富诞生(河北首富陨落)
导读:
01:一辆二手小车撬动4600万地产生意,如何靠“赊”登上富豪榜?
02:从企业家变成“科学家”,首富的盘子越大,牛吹的越离谱。
03:崩塌,首富的双面人生。
在石家庄裕华区塔南路,坐落着一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别墅区,名叫卓达别墅区。
虽然名为别墅,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一片普通的三层矮楼。在这片别墅区的不远处,有一个名为卓达集团的公司设在这里,不过,昔日因销售房产和理财门庭若市的总部大门,如今已贴满了封条。
在老石家庄人心中,卓达集团的影响力不可谓不深厚。
1993年,我国正处于计划分房与商品房市场的过渡时期,城郊的农村土地价值不算太高。时年41岁,刚从报社辞职经商的杨卓舒带着仅几万元的积蓄,投资了卓达别墅区。
1993年下海之前,杨卓舒曾是报社的干部,通过开发房产赚到第一桶金后,他的事业一度扶摇直上,很快成了河北最大的房地产企业。2001年,48岁的杨卓舒以21亿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15名。
身价千亿,数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河北首富,后来杨卓舒身上所有的标签,都是从卓达别墅区开始的。
直到杨卓舒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成了一名“老赖”,人们才了解到这位千亿富豪生活中的另一面。比如他身边常年跟着10个保镖,为家人配备27个保姆,以及喜欢用红色毛笔“批阅”员工的报告等等。
随着杨卓舒的崩盘,这个名字会慢慢被人遗忘,但全国有40多万人却会永远记得他——杨卓舒通过非法集资,从他们身上卷走了近百亿资金。
从下海经商到身陷囹圄,杨卓舒的奋斗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01:发家秘诀一个字:赊
1952年,杨卓舒出生在黑龙江一个叫五站的小镇。其父母作为知识分子,有着浓厚的苏联情结,因为是第一个孩子,父母把这种情结寄托在了杨卓舒身上,“卓舒”这个名字来源于前苏联的英雄“卓雅”和“舒拉”。
1957年,杨卓舒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幼年的杨卓舒也成了同伴中的异类,处处不受待见。
为了给父亲平反,杨卓舒没少跟着母亲东奔西跑。
虽然幼时的生活环境不算太好,可好在父母都是文化人,杨卓舒的教育还是能跟得上,他自幼在家读了不少名著,为后来的开智和个性打下了基础。
生下杨卓舒后,父母又生了七个孩子,因为孩子多,家中琐事又只能由母亲一人操持,十几岁的杨卓舒中断了学业,跑到油田上做些杂工。
那是一段十分艰苦的岁月,杨卓舒日夜和工人们挤在一起,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可即使这样,杨卓舒也没有放弃读书。
在一群靠卖苦力为生的工人中间,有文化的杨卓舒无异于鹤立鸡群,因为他的字写的漂亮,又会舞文弄墨,善于撰写经验总结,很快就被领导调到了油田的宣传部。
在宣传部工作的这段经历,为他在报社工作打下了基础。
待家里的条件有所好转的时候,杨卓舒果断辞去了油田的工作,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大学毕业后,因为做宣传工作攒下的经验,杨卓舒进入《河北日报》,成为了一名记者。
26岁那年,杨卓舒的父亲得到平反,家庭的困境好转了起来。个人方面,杨卓舒因为不俗的工作能力,在报社的事业也步步高升,辞职前,他已经成了报社发行处的副处长。
按照常人的思维,杨卓舒将会在报社一直工作下去,直到退休,但能成为首富的人,又怎么会安于现状?
在报社工作了十几年后,杨卓舒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 。恰好,90年代,一股经商热潮迅速泛起涟漪,看着一起工作了十几年的同事一个个的下海经商,杨卓舒也逐渐心生向往。
天生不安分的人是无法被困在笼子里的,进入不惑之年后,杨卓舒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职开始了经商之路。
1993年,41岁的杨卓舒成立了河北卓达集团,“卓”字代表自己,“达”字代表理想,正式进军中国刚起步的房地产行业。在公司发展壮大后,卓达二字被释义为“追求卓越,德达天下”。
可建设房地产需要大量资金,刚辞职的杨卓舒手头积蓄不过几万块,哪里有启动资金?
这时候杨卓舒经商的天赋开始充分展现,他用一个字的秘诀开启了后来上千亿的商业帝国——“赊”。
杨卓舒先从朋友手上借来一辆大宇牌的二手车,再将车辆抵押,用拿到的资金换取了栾城县农村30亩土地的开发权。这块地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卓达别墅区,别墅所在地后来被成了石家庄市的裕华区。
有了土地之后,没有钱买建筑材料,没有钱做宣传怎么办?
继续赊。
因为在报社工作过十几年,对这方面轻车熟路,杨卓舒在《石家庄日报》赊下了一整个版面,打出了一个当时轰动一时的广告:卓达别墅,每平米1588元。
除了价格便宜,杨卓舒在营销方面也下了功夫,广告效果非常漂亮。价格宣传出去后,杨卓舒趁热打铁,又以福利为切入点打出了“没有福利分房了,到卓达花园享受福利物业”的宣传口号,这种营销方式让卓达迅速积累了一批受众。
杨卓舒不止光会喊口号,虽然没钱买建筑材料,可这根本难不倒他。
杨卓舒(中)
在盘下土地、开始宣传后,他又把剩下的资金给了附近一家砖厂,让砖厂不停往这块地上拉砖头,营造出了热火朝天搞建设的场面。
同时,他又找到其他供应商,让他们先出材料,等房子盖好再用房子抵扣,就这样,杨卓舒又“赊”到了第一批建筑材料。
看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开工,再加上卓达的大力营销,市民们们纷纷抢购低价别墅,广告推出的一个月之内,杨卓舒就收到了4600万元的购房款,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4600万也不够别墅的建设,在随后的一年多里,杨卓舒用期房换来了大量的木材、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卓达别墅区最终圆满落成。
后来,杨卓舒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我可以用一瓢水,激活无穷多的资金,什么项目我都能完成。”
02:从企业家到“科学家”
杨卓舒这种不管有没有预售权就敢先卖房子的行为,让他在市场上无往不利,在没有一点根基的情况下,把卓达的项目做到遍地开花,迅速做大。
成为富豪后,杨卓舒并不甘心只做房地产,他曾告诉记者,到1998年时,自己手上已经有了很多资金,但在他看来,房地产的规模很难做大,要想做大,就要做“整个区域的大开发”。
其实,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杨卓舒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1998年之后。房改让商品房销售和土地出让规则都开始规范化,杨卓舒靠“赊”做项目的模式已不再适用。
从1999年开始,卓达开始谋求转型。他拿下了石家庄东郊的一片荒地,准备开发一个大型的服装产业园。
他对记者说,河北是产棉大省,却是服装小省,光石家庄当时就有3000多家小服装厂,但大家各自为战,没有品牌效应,导致利润极低。
服装产业园的项目,就是基于这种思考下诞生的。
随后,卓达一次拿到360亩地用于开发服装大厦和产业园区,不过,这地方在90年代完全是荒郊野外,但杨卓舒不在意,据他回忆,当时园区附近的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都是卓达自己修的。
由于毫无经验和根基,产业园后来的境遇可想而知,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之后,这里并没有为杨卓舒带来多少收益,不过,这里却成了杨卓舒的另一个起点,也是终点。
从1999年到2003年,卓达依靠房地产,连续五年成为河北十大民营纳税企业,累计为社会捐款超过6000万元。
2001年,48岁的杨卓舒以21亿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15名。
2001年的福布斯富豪榜,资料来源网络
服装产业园的失败没有改变杨卓舒的想法,在他眼里,这种靠办产业园大举拿地的模式要比房地产生意更划算,也更符合他的发家模式。
彼时,中国经济开启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无数新城在各地拔地而起,杨卓舒靠着搞产业园拿地,再以房屋预售款来滚动资金的方式迅速把生意做向全国,海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有卓达的身影。
但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是失败的。
2008年,一场至今仍扑朔迷离的收购,改变了杨卓舒和卓达。
根据后来杨卓舒面对记者时的回忆,2008年,有一个叫纪勇的人找到他,想让杨卓舒帮忙担保为自己的新材料公司借款,初次见面时,纪勇给杨卓舒带来了一个茶台当礼物。
纪勇为杨卓舒展示了自己带来的茶台,杨卓舒很快发现了这个茶台的厉害之处——火点不着,斧砍不烂,用酸碱药水浸泡也不会被腐蚀。纪勇告诉他,这是自己研发的一种新材料,可以用来建造房屋。
一种水泡不坏、刀砍不烂、火点不着,还可以用来盖房子的材料,如果能量产,那不是要颠覆建筑行业吗?
这段故事后来在卓达内部被广泛传播,具体的细节我们无法考察,不过不久后,杨卓舒就以引进新技术为名,高价收购了纪勇的公司,聘他为新材料公司的技术总监并给予股权。
杨卓舒收购了纪勇的新材料公司后如获至宝,他说,产业园的多次失败让他意识到,要想发展产业,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不行,而纪勇带来的新材料,就是他接下来的“核心产品”。
卓达新材料公司成立后,杨卓舒俨然从一个企业家变成了科学家,到处宣传自己新的“科研成果”,声称用建筑垃圾就可以生产出无毒无害的新型建筑材料。
2009年,卓达新材还在威海建立了一座新材料生产基地。
杨卓舒宣传新材料时曾说:“传统建筑要三年,卓达新材只要一年。”
可公司光建一个新材料的示范楼,就搞了三年。显然,这个产品是不成熟的,更无法量产投入市场,更别说赚钱了。
但杨卓舒依然干劲十足,在卓达后续的宣传中,“新材料”被描述的十分神奇,甚至一度演变成了“竹子代替钢”的闹剧。
同时,杨卓舒十分看中“科研成果”,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专利量,类似的创新在卓达内部被当成硬性任务,巅峰时期,研发部门每个人每个月要申报二三十个专利才算达标。
据工商资料显示,卓达新材共拥有2100多项专利。
但不管所谓的新材料如何神秘,卓达的员工是清楚的,他们透露,新材料只是用硫酸盐水泥,加少许建筑垃圾、木屑和网格布混合而成,用途也仅仅是制作各类装配式墙板。
03:富豪的双面人生
虽然宣布转型进入军新材料行业,但卓达的主要生意其实还是地产。
从2011到2013年,杨卓舒光在沈阳、文登、重庆、肇东等地,就签署了总规划近3000亿元的造城项目,而此时,卓达集团的总资产也不过500多亿。
钱从何来?
为了继续用房地产那套方式玩转新材料,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杨卓舒宣称新材料建材有20万亿的市场规模,并已经签下很多大单,前途无限。
杨卓舒还公开说,集团已经与俄罗斯签订了5000亿美元的安置房订单。当时,这种说法在民间引起了一大片质疑,因为这个数字远超当年我国与俄罗斯一年的贸易金额。
对于这种质疑,杨卓舒做出了下图中的回复。
上行下效,杨卓舒的这种行为引起了集团内部的效仿,卓达集团华东大区的某位副总曾在会议上说,自己和某地签署了1000亿的“大单”,杨卓舒当场在集团大会奖励了他30万元,并将他的年薪提升一倍。
虽然这笔订单只是在洽谈阶段,也没有任何后续,可杨卓舒也没有处罚这位高管。
杨卓舒的这些夸大宣传,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新材料市场很大,很能赚钱,未来会很有前途,以达到他从民间借钱的目的。
地产方面拿下的大量“造城”项目没钱实施,杨卓舒只能用这种方式给大家制造一种假象,让卓达拆东补西的模式得以运转。
新材料逐渐被杨卓舒包装成了一款“理财产品”,只要你投资,我就能带你一起赚钱。2014年,卓达新材以“股权投资”“合作建房”为名,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开始向民间集资,年回报高达32%。
由于卓达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积累的口碑和各种夸大的宣传,投资人群逐渐从石家庄向全省铺开,投资门槛一度从几万、十几万涨到了一百万起。
杨卓舒成了几十万人的“财神爷”,卓达集团的售楼中心也变成了理财产品的销售中心,排队签约的人挤满了售楼中心,卓达每天的进账不计其数。
文化人出身的杨卓舒喜欢招聘文科生,因为文科生善写总结,善于抒发感想。
他要求下属每天都写总结、感想交给自己,他还有一个癖好——用红色毛笔给那些感想做批示,仿佛封建皇帝批阅奏折一般。
可是,靠宣传为手段的拆东墙补西墙,总有玩不转的一天,到那一天,借来的钱又如何偿还呢?
新材料根本无法量产,更无法投入市场,因而新材料的订单也都有名无实,没有任何收入,何谈利润?而集团的房地产业务,一年也就二十多亿的销售额,连支付上百亿融资的利息都不够。
借新还旧的套路失灵了,债务崩塌引发了连锁效应,曾经的富豪也彻底陷入崩溃。多年积累的窟窿,也已无法弥补。
2017年4月开始,卓达集团多次对外发布承诺书,承诺以各种方式偿还投资者的欠款,可一直到2019年5月杨卓舒投案自首之前,每一次承诺都石沉大海,无法兑现。
杨卓舒患有肝病,自首后就住进了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东院区进行治疗,2019年11月27日,石家庄裕华区人民法院对杨卓舒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医院进行了首次审理。
杨卓舒自首后,其留下的窟窿仍等着社会消化,直至落网,这位曾经河北首富的一些生活琐事才被人得知。
1994年,有被征地的农民和杨卓舒的保安发生冲突,农民被保安打伤,进了医院。
为了慰问农民,杨卓舒亲自代表公司前去医院探望,没想到怒气未消的农民见面就打,杨卓舒的鼻子被打的鲜血直流,自此以后,杨卓舒就雇佣了10个保镖,天天跟在自己身边。
这十个保镖分工明确,除了一个专职司机和一个专职接听电话、处理生活琐事的之外,其余八个一直跟随在杨卓舒的身边,负责保护他的安全。
在生活方面,发家后的杨卓舒也十分奢华,杨卓舒的家里光是保姆就聘请了18个,专门用来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另一方面,杨卓舒在慈善和教育方面的形象又和上面这些不太一样,他创办了北京卓达大学、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捐款救助的贫困学生不计其数。
显然,在不知情的人眼中,杨卓舒的标签更像是个有文化的商人、慈善家、成功者,可在熟知他的人眼中,他又是个霸道、有野心、狂妄的老板。
不过,10个保镖18个保姆的虽然听起来奇怪,对于杨卓舒这种级别的企业家来说,拥有财富之后,注重生活质量倒也无可厚非。真正令人诟病的,还是他那难以驾驭的野心和手段,这手段把杨卓舒推向辉煌,也推向深渊。
结语: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全文完】
文:今晚读书
本文参考资料:《南方周末》:河北前首富的野蛮生存术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私信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