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宋代名医(宋代有名医家)

最近各路豪杰都在推中医十大,其实几十大几百大都可以凑够,但真正有分量的是这些。 十大名医,扁鹊,医和,仓公,李柱国,涪翁,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庞安时,唐慎微。十大杰出青老年医学家。 扁鹊是有据可查的,开创医学脱离巫术的技术体系,包括内外治法。扁鹊除了发明脉诊血脉理论并因此发展为经脉理论,另外确立了内治法经方水火之剂,以及和...

宋代名医(宋代有名医家)

最近各路豪杰都在推中医十大,其实几十大几百大都可以凑够,但真正有分量的是这些。

十大名医,扁鹊,医和,仓公,李柱国,涪翁,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庞安时,唐慎微。十大杰出青老年医学家。

扁鹊是有据可查的,开创医学脱离巫术的技术体系,包括内外治法。扁鹊除了发明脉诊血脉理论并因此发展为经脉理论,另外确立了内治法经方水火之剂,以及和剂汤法,内治法有两大体系。仓公实际只是传播和解禁。因为文帝爱好黄老,不免有推崇黄帝,其实黄帝问岐伯等于文帝问仓公。

医和只有一句话六个字,医和六气“阴阳(寒热)、风雨(表里)、晦明(虚实)”,但一直影响了两汉到六朝,张仲景也不能例外。直到黄帝内经的六淫理论在南宋以后附会三因,又不能全解内因、不内外因,六淫外感显然是半截理论。

半截理论始于葛洪依据“道术符刻”而来的“总名伤寒”包括“伤寒、天行、温疫(温病)”,已成半截。陈延之依据“阴阳大论”而以为“伤寒”狭义,同样是半截,六淫外感半截理论只是惯性结果。因此二人均失去杰出青老年医学家称号。

李柱国,经方、医经概念的缔造者。涪翁是针经作者。二者是同一人。但要占两个位置。

张仲景,解决了两汉内治法理论分裂问题,淘汰或合流经方与和剂,又被叫做经方。其思维超过秦汉以来所有名医及理论家。

王叔和,有一段话足以立足于十大杰出青老年:

夫表和里病(一作阳盛阴虚),下之而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一作阳虚阴盛),汗之而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不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表里(一作盛虚)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表和(一作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里平(一作阴盛)以亡。若此表里(一作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为治乃误,使病者陨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千金同)又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服之,且解其外,又除其内,言巧似是,于理实违。安危之变,岂可诡哉!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发表以桂枝;温里宜四逆。(《外台秘要》)

新校正推崇王叔和,大致也是因这一段。除了直接暴露了阴阳改书外,表里关系表里之治是对汉代经方水火之剂的归纳重组。但缺少的部分在热病阴阳交以及少阴部厥逆部。两段全解伤寒论,但新校正对此显然懵懂。

孙思邈,老好人,勤奋抄书。至少完整抄了两个大部头,伤寒论,删繁方,足以揭示内治法体系在唐以前与黄帝内经无关。

王焘,被针刺事故吓坏了,所以外治法只讲灸法,不讲针刺。但是《外台秘要》这种综述性质的巨著,可以说前无古人。

庞安时外号北宋医王,名副其实,一人一书《伤寒总病论》可单挑新校正团队的《伤寒论》,虽然不是全面碾压,但也差不多了。两宋研究伤寒论的学者,除了宋太宗之外,就只有庞安时值得一提。当然,新校正团队水平虽然差一点,没办法的是资源在他们手里流出,但没资格进入十大。

唐慎微,证类本草,引用文献众多,没有“伤寒论”书名。配合二《唐志》,深深出卖了新校正改书,乱改书名的“劣迹”。

南宋以后的名医,除了偶尔有一两句可观,整体上都是宋徽宗,四大家的圈内,根本看不到圈外。比如宋代两次官方解剖学进展,吴又可“别有一气”但可惜,都没下文,画地为牢的圈子内,也不可能有什么下文。能与北宋前十大相比的,的确没有,但可以另立十大。

20210830 忆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idc.ke/46811

发布评论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