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的古村落(江西抚州的历史古迹)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如此这般美妙的爱情表白已成经典。
古桥
在过去,美丽的故事往往发生在桥上,桥上的一次回眸和凝望,让多少有情人百般难得千般缠绵。如今的我们看多了钢筋水泥,饱览过了雄伟壮阔,是否也想静下心来看看抚州古桥的传奇故事,感受感受抚州古桥的美丽与哀愁?
1、抚州【文昌桥】
在抚州城东,有一座古老的大石桥,名叫文昌桥。此桥现长240多米,高约13米,11座桥墩昂首挺立,12座水门豁若天开,迥澜来湍,畅通舟揖,仿如长龙出水,彩虹卧波,为抚州城增添了不少美色,是抚州城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
文昌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年(1165),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初为浮桥,至嘉泰年间(1201—1204)改建为石梁桥,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石拱桥,这几代桥梁,屡遭水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的桥体为清嘉庆8年至18年(1803—1813)重建而成,费银十七万多两。文昌桥初名“通济桥”。宋宝庆二年(1226),以抚郡地应文昌星,桥东联文昌堰,西属文昌堂,故亦名“文昌桥”。1933年改名为“行易桥”。1949年抚州解放后,改名为解放桥。1983年,市人民政府考虑到“文昌”二字体现了临川才子之乡(抚州原为临川县城)文化昌盛的特点,复名“文昌桥”。
2、南城【万年桥】
万年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城东北五里的武岗山下,横跨盱江两岸,全长411米,桥高10米,桥面宽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竣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个春秋,为江西省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万年桥为单曲石拱桥。桥基坚实,桥身轻巧,自下而上用青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卷砌法,桥墩前尖而高昂,后墩方而低矮,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势。此桥东端是素有“五邑山水之锁键”说法的武岗山,山上有聚星塔,月明星稀,从塔上俯视桥下的武岗潭,观潭面星空倒影犹如众星捧塔,景色宜人。晴朗的夜晚,站在武岗山巅,看一轮明月映照岗潭,那众星捧塔的景观,真让人陶醉。
3、黎川【横港桥】
横港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横跨于社苹河汇入黎河的入口处,与新丰桥几乎形成直角,因而有“双龙饮川”之说。横港桥始建于宋戚淳年间(1290),清乾隆二年(1737)改建。两桥分立在两河交汇处,横港桥为三孔石拱桥,长40.5米,宽4.8米,桥高7.9米,圆拱形石墩桥体,桥上建有砖瓦结构亭宇,石门石窗,桥亭两端石门之上均有“横港桥”石刻题字,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时由县籍书法家陶思侃书写。
宋代这里原是渡口,后建木质便桥,清乾隆十五年改为石拱桥。这座三孔石拱廊桥,是新丰桥的重要补充,使县城东南方向直通社苹、宏村、樟溪、西城直至延伸到福建省的建宁,西北直通龙安、东堡以及南丰县。
4、乐安【登仙桥】
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谷岗乡谷岗河的上游,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古桥,雄踞在谷岗河畔,她就是闻名遐迩的登仙桥。
该桥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距今近千年,桥首建在洪门村口,原名“洪门桥”,后因传说南宋嘉定年间,闽汀诗人葛长庚,怀才不遇,化名“白玉蟾”,修道时云游大华山,在“洪门桥”留有“仰卧洪桥似登仙”的诗句,为纪念这位修道的诗人,故改名为“登仙桥”。
登仙桥畔地势险要,从谷岗沿河而下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是乐安到宜黄的要冲,两边高山耸立,木竹成荫,山坡重叠形成一条细长的峡谷。这里常常是大雾弥漫,即使千军万马匿于其中也难察觉。登上古桥,桥身上累累弹痕历历在目。
5、崇仁【黄洲桥】
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城,崇仁河横贯县中,黄洲桥将县城一分为二,共同洲桥又将两半纽结起来。唐时,“于河上编竹为杠,鱼贯而渡,水溢则漂坏,水疲时复葺理用”,北宋嘉年间(1056—1063)改为浮桥,南宋淳八年(1248年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并在桥面上建屋40余楹,桥两端设门启闭。
文天祥题写的“黄洲桥”三字,元、明两代,屡坏屡修,并以捐资的豪绅名改称德平桥、天启桥。清代顺治至道光二十年(1644—1840),石桥几乎毁坏殆尽,遂代之以浮桥。
1965年,将黄洲桥扩建为八墩九孔的钢筋水泥大桥,桥面加宽至10米,两边增辟人行道,并装置了华丽的桥栏和吊灯。1969年特大洪水冲损桥墩,后又修复。
6、金溪【青田桥】
位于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东西向横跨青田河上,是古代江西进福建的一条通衢大道。为九墩石梁桥,长66米,宽1.8米,长条方石铺设,桥头立有道光十年(1830)重修此桥时所立《青田万福桥记》石碑。
道光年间,知县胡钊任期,百姓纷纷奏陈,青田桥年久失修,过往不便,多有老人、小孩涉水被淹。胡钊有心重修青田桥,但资金十分匮乏。时有抚州兴鲁书院教授周耀龙来金溪,胡钊知其好善乐施,便领周耀龙到陆坊东山岭祭拜陆象山墓,途经青田桥时,周耀龙见乡民皆涉水,又闻胡钊欲修桥缺乏资金,便慷慨解囊,筹资3400贯将桥修好了。
桥建好后,胡钊正欲为桥取名,但一时没有想到好名字。其时,有新娘出嫁路经。修桥的工匠想一睹新娘芳容,便刁难新娘,不让花桥过桥。同行的族长恐误了佳期,便让新娘下轿子给工匠道了一个万福,又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福了一福。胡钊看在眼里说:“青田桥已有好名字了,新娘福了万福,就叫万福桥!”
7、广昌【万寿桥】
位于广昌县塘坊乡陈坊村,横跨塘坊港。清道光年间兴建。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修。东面引桥长60米,西面引桥长35米,桥身跨度61.2米,宽5米,矢高6.5米,两墩三孔。因桥外观装饰精美,又称“花桥”。
民间传言,塘坊廊桥在建造之初,起名万寿桥,数年后的一个农历七月初七夜,有一对年轻人在桥上相遇,见有许多喜鹊在桥上栖息盘旋,认为是吉祥之兆,遂结为连理。塘坊廊桥因此又被当地百姓称为七夕鹊桥。近200年来,这一方的百姓在婚庆时节,保留着结婚花轿必须从桥上吹吹打打通过,并进到廊亭中参拜观世音菩萨的婚俗。
8、资溪【永福当年桥】
永福当年桥位于资溪县马头山镇港东村,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1871-1908),永福当年桥全长16.3米,宽3.6米,矢高6米。由方块麻石拱券而成,引桥部分也由麻石砌成,由东朝西方向。
居当地老年人介绍:当时在省里当都督的老乡回乡省亲时,发现村西北方向的木桥腐烂不堪,为确保全乡父老乡亲的来往安全,这位都督带头捐银件起了这座永福当年桥。现该桥边还遗留着募捐桥碑。
9、东乡【何家渡桥】
瑶圩乡河渡村境内有一座古老文明的寡妇桥,同治《东乡县志》记名“节妇桥”,系明代当地林洪代捐资独建。民间流传有凄美故事,瑶河南岸张家附近居住着一户林姓人家,林某早亡,妻与遗腹子相依为命,以经商为生。某日,其子度河北岸经商,回时,大雨水暴涨,船倾溺亡,林氏伤子之亡,忧邻里出行艰辛,遂捐资修桥。
据县志记载,时民念伊恩,举善行于县府,县令兹桥曰节妇桥,民曰寡妇桥,后塌毁。清末,同乡吴居澳倡众重修。2010年3月,寡妇桥坍塌,2011年10月,瑶圩乡党委政府,再次维修该桥,保护历史文物。
10、南丰【文明桥】
在南丰县南门,跨盱江水之中,旧名“通济桥”,始建于唐代,初为浮桥,被洪水冲坏后。屡建屡毁,最终毁于清康熙三年。此桥为全县历史最长、桥型最美的古浮桥,1900-1965年先后改建为木便桥,竹筏浮桥,木船浮桥、均被毁坏。1967年拆除浮桥,复以舟渡,至1986年始建成盱江悬索桥。
11、宜黄【风雨桥】
在宜黄圳口村乡横源村,建于清乾隆年间,钢瓦盖顶,钢瓦盖顶、木板铺面的全木质结构的小桥,四面通风,长约20余米、宽约3米左右,是村民纳凉、迎宾,特别是避雨的好地方,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外露木质部分涂以桐油防腐蚀,横跨溪河,被称为世界上十大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这就是抚州最美的十一座古桥倩影。古往今来,历史给抚州留下的桥数不胜数。那一抹抹弯弯的身影卧在两岸,底下空灵如镜的是静静流淌着的河水,波光点点,清澈的河面上倒映着小桥布满岁月的身躯,而那弯弯的月牙似乎在浅笑......
▍特约撰稿:舒锋
▍图文编辑:掌上抚州(转载授权请联系小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