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杨增新雕像(新疆杨增新纪念馆)
杨增新(1864 -1928),字鼎臣,汉族,云南蒙自人,清末民初第一代“新疆王”。
1889年杨增新中进士,后历任甘肃天水县知事、河州知州,陆军学堂总办,政绩突出。杨入疆后先后任阿克苏、镇迪两道道台。1912年,杨增新依仗“回营”发动兵变,逼走了新疆巡抚袁大化,随后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任命为新疆都督。杨增新主政新疆先用以柔克刚的"和平谈判"手段,取消在辛亥革命中成立的伊犁临时革命政府,赶跑了自己的政敌喀什提督杨缵绪,为了完成在西域的宏图霸业,杨开始剪除异己并显示出心狠手辣的一面,先后清剿哥老会、残害革命党人、疯狂增压吐哈农民起义,甚至对自己人也痛下杀手。
然而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方面,杨又展现了民族英雄的一面,他率领新疆最精锐的部队抗击外蒙军队,誓死保卫阿尔泰(新疆阿尔泰地区原本直属中央),后将阿尔泰归属新疆管辖。面对十月革命战败流窜入新疆的白俄匪兵,杨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干净利落地平息了这些动乱,保护了新疆百姓的生命财产。
杨增新在新疆十七年,笃信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奉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整顿吏治以"消患未萌",裁减兵员,奖励垦荒,让新疆百姓过上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和平安定的桃源生活。
1928年,杨增新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易帜归附,7月1日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职。同年7月7日被刺杀,时年66岁。
杨将军遇刺身亡的前后,充满着众多的谜团,人们茶余饭后对他的死有好几个的版本,今天笔者将一点一点解开这些疑云,让真相拨云见日!
民国第一代“新疆王”杨增新
命中克星樊耀南
阅人无数的杨增新常对人说:我养了一只虎。这只虎就是樊耀南!可惜的是杨增新明知樊是头凶猛无比的虎,却偏偏要把他当可爱无比宠物猫养。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被虎吃掉!
樊耀南(1879-1928),湖北公安人,其父以种田为业。18岁考中秀才,1904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接受了当时的新思想。1908年毕业归国,正值慈禧、光绪先后死去,政局动荡,他回家设馆教学。有人问他:"以先生之人品学问,何不做官?"樊笑着说:"不为道(盗),宁作教"。在他眼里当时的乱世是官和盗不分,可以看出此人的人品极为端正。
他曾在日本习法律,自奉谨饬,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工诗度曲,弹琴摄影,样样精通,是个极品的万金油。不仅如此,才华横溢的他还深得日本美女同学的爱慕。后来这个日本女人到中国成了他第二任妻子。
1910年,受新疆提法使的邀请,樊耀南不远万里取道西伯利亚从塔城入疆到迪化在新疆法政学堂任教并兼任迪化地方审判厅厅长。后来杨增新接任新疆提法使,学堂停办,审判厅裁撤。樊耀南只得辞职东归。
在新疆的一年多时间,爱好摄影的樊耀南在迪化拍摄了不少大美新疆的人物和风景照片。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人在新疆摄影创作的历史先河。至今新疆摄影界依然奉樊耀南为祖师爷。
回到内地,中华民国成立,作为杰出的法学人才,樊耀南去北京政府国务院工作,作为副总统黎元洪的政治顾问。由于才华出众,袁世凯也多次想拉拢樊耀南,似乎早就看清了袁世凯的嘴脸,机智的樊耀南多次巧妙地和袁坚决划清界限。后来,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将樊派往新疆任阿克苏道伊。
刚到迪化,杨增新就将樊耀南留在迪化,说新疆正缺人才,去阿克苏实在屈才了。不久后,樊耀南改任迪化道伊。
前面我们说过,杨和北洋系比较亲近,对南方革命党没什么好感,所以对黎元洪派来的樊耀南格外存在戒心。但是杨增新信心满满的自认为通过“善待”樊耀南,就能让其成为“自己人”,让樊“为我所用”。
杨增新曾让包尔汉(解放后新疆第一任省主席)给樊耀南送去一万两省币,相当于几百两黄金。杨说樊耀南一个人在新疆工作,一大家人在口里生活负担重,两个孩子又在北京上大学需要补贴。后来杨增新又通过其他人给樊送钱。樊耀南有时收下有时也拒绝。樊耀南的母亲去世,杨增新不仅拨款4000元去湖北作为治丧费,还专门让新疆驻京办的人前去吊唁和慰问。樊的大儿子也被安排在驻京办工作。在任用方面,除了迪化道伊,樊又被任命为督署军务厅长(无实权)、交涉署署长。
这些不小的“恩惠”放在一般人早向杨增新五体投地、俯首称臣了。但是樊耀南却是个很难搞的“硬茬”。
杨增新常常说“西出阳关无好人”。意思是不论汉族老百姓还是官员到新疆这个兔子不拉屎地方的目的就是“富贵险中求”,冒险“搂一把”,搂够了回内地享福。没有谁真正愿意扎根新疆,为新疆做奉献的。而樊耀南恰恰是个极少数来新疆不为升官发财为目的的正直的人。
当着有些人的面,樊耀那常常对杨的“愚民政策”、腐败的现象、落后的教育、“玩人”的伎俩表示不满并嗤之以鼻。
包尔汉《新疆五十年》回忆录中叙述道:“他常常说,杨将军的政策是黑暗政策,天山南北到处是贪官污吏,吮吸老百姓的血汗,不给老百姓办一件好事。又说新疆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文化教育不发达,这都是杨将军的愚民政策造成的。。。。。。杨将军利用民族复杂,制造民族间的仇恨来巩固他的地盘。。。。。。他常常表示对待各民族应该绝对平等,一视同仁。”
樊耀南认为挽救新疆急需做好五件事:民族平等、整理财政、铲除贪污、发展教育、整顿军队。这些主张和理念受到新疆不少进步人士的拥护和支持。
樊耀南对杨的一些不同政见和不满,杨增新当然都看在眼里。放在一般人,以杨的心狠手辣的性格,樊耀南早就成了刀下亡魂一枚了。但奇怪的是杨并未对樊下手。或许是器重樊的才华、能力和为人吧;或许杨增新对樊还有一丝幻想,他想用自己的耐心继续感化樊耀南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毕竟在新疆这样能力非凡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樊耀南表面上对杨毕恭毕敬,对杨安排的事情都是言听计从。而杨增新对樊的一些言行也是装作没听见。两人的关系前期还算和谐。
1921年,驻奇台的两个营长率部发动兵变。随后被杨增新平息,当然两个营长都相继毙命。后来杨要求彻查到底,发现其中一个营长和蓝肇华关系密切。蓝肇华何许人也?此人是湖北人,和樊耀南关系很好,一同随樊进入新疆。当然来新疆的人杨增新会将他的祖宗十八代都调查一遍,经调查发现此人曾参加过伊犁革命,这就更加引起了杨的警惕。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杨增新当然不会放过蓝肇华,准备干掉他。但此时樊耀南极力力保蓝。杨增新还是很给樊耀南面子,只是将蓝赶出新疆了事。但是从此以后,杨增新对樊的怀疑加重了许多。
渐渐,樊耀南也意识到杨对他的态度。于是他多次向杨增新提出返回内地。但是杨不准。时任建设厅厅长阎毓善也曾劝说杨他想回内地就让他回吧,免得以后樊狗急跳墙,两败俱伤。可是杨增新不以为然、得意洋洋地说:“任他是孙猴子七十二变,也飞不出我的手掌心。”
樊耀南第二次入疆已经十年了,在这十年里,他一直隐忍地活着,韬光养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代替杨而实现在新疆的伟大抱负。但是杨增新的压制和不信任犹如一座五指山牢牢地将樊耀南困在里面无法自由地呼吸和生存,几乎让其丧失心智乃至疯狂。
他再次恳求回去,但是杨增新说:“像我们这样在戈壁滩上的游魂野鬼,想回去将来一道回去吧。”
这句话看似不经意,但是确实是一个惊人的预言!冥冥中,新疆这两个头面人物将一起走向同归于尽!
杨将军的命中克星樊耀南
喋血法政学校
1928年7月7日上午,杨增新被邀请参加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原新大前身)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典礼。
杨增新今天出门乘坐的是一辆高大上的四轮马车。杨将军平时坐汽车,今天去的地方离督署较近,所以乘坐马车。将军坐上车,车把式赶了几鞭子,可是两批马竟然原地踏步。车把式又来了一鞭子,两匹马还是嘶叫几声,原地踏步。杨将军有些纳闷问道:“什么情况?”
车把式回答道:“报告将军,不知道这两匹马犯了啥病,就是不走,以前没遇到这样的情况。”
“马喂了吗?”。
“喂好了!”
随车护驾的副官担忧地说道:“将军今天不去好吧。”
杨增新沉思了片刻说:“今天已经答应了,怎好不去呢?”
车把式不断扬鞭大喊,这两匹马才勉强拉着马车出了大衙门,已进入书院巷两匹马又不走了,并大声嘶叫不停。
杨增新急问道:“又出了什么事?”
车把式道:“路上没有当道的,马就是不走,真是见鬼了。”
副官道:“将军今天不能去,可能是不祥之兆。”
杨增新说:“不能失信,我看还是去吧!有我大将军的威严没啥事。”
以上的情景再现来自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算是民间奇闻传说,差不多八九十岁的老乌鲁木齐人都知道此事。这给杨增新遇刺身亡蒙上了一层神秘魔幻的色彩。
这次毕业典礼,新疆政届、军届的高层和苏联领事都被邀请参加。典礼结束后学校在后院摆了三桌宴席。杨将军的卫士们在前厅摆了一桌吃饭。今天杨将军精神不错,可能是回光返照,饭后还要去讲武堂训话,催促赶紧上菜。菜上了两道,学校教务主任张纯熙走进来,把酒瓶往桌上一放,发出“砰”的一声(估计是暗号)。杨正在与人猜拳没注意。樊耀南问张纯熙酒菜都齐备了吗?
张纯熙回答齐备了。樊耀南站起身来与苏联领事碰杯(估计是暗号)。穿长蓝衫的侍者突然拔枪对准杨增新射击。
第一枪击中杨将军胸口,杨扶着桌子站起来痛苦地喊道:“干什么!”
其他几个侍者同时举枪朝杨射击。杨增新应声倒地。同桌的建设厅厅长阎毓善胳膊中枪倒地,他躺在地上装死躲过一劫。军人旅长杜发荣被击中要害当场毙命。杨增新的副官和警卫听到枪声准备抄家伙,却发现家伙不翼而飞。原来樊耀南说天气太热让大家都解除了武装,结果有人偷偷将其收缴,于是大家赤手空拳地跑进来。副官上前护住杨将军也被击毙。樊耀南唯恐杨将军不死,又朝他身上开了两枪。
杨增新死时六十四岁,在西域叱咤风云十七年。
此时,在场的客人四散奔逃。樊耀南率领他的三十几个死士直奔督署夺取了官防信印(监印官杨庆南立刻就将信印交给了樊,后来查出与樊是同党并死得很难看)并留下条子召集各厅道来督署开会。
樊认为杨死了,树倒猢狲散,山中无虎猴子称大王。但是他错了,错得要死!所以他就得死!他忽视了军方的力量。
历史上任何一次政变,没有军方的支持就是扯淡!
还有一个致命的失误让他是始料不及的,就是旅长杜发荣。樊耀南和同谋们千算万算没算到杜荣发和杨增新是同一桌,并且死士们在忙乱中杀死了杜发荣。
或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天上掉下来一个金蛋砸中了幸运儿金树仁!
金树仁(1879年-1941年),字德庵,汉族,甘肃省河州人。此人十二岁考中秀才,被称之为神童 。1896年, 杨增新时任河州知州,见金树仁聪明可爱、才华横溢、孺子可教,还当过他的老师。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议会选举,金树仁高票当选议会议员、众议院议员。
杨增新主政新疆之后,急需人才,金树仁便招金树仁入疆,从书记官兼科员到阿克苏县长再到疏附、迪化、库车,在基层历练十几年。1926年,因政绩显著,他升任省公署政务厅厅长,深得杨增新赏识。
可以说金树仁是杨增新的学生加亲信。
事发当天,他本来也在典礼上。只不过有公务在身中途退场没有参加宴会。所以他太走狗屎运了,不仅躲过了宴会上的刺杀,还成了杨增新的“接班人”。
有人说金树仁看着樊杀死杨,他再杀樊灭口,坐收渔翁之利。他才是真凶,这个在下个章节我们用事实说话。
民国第二代“新疆王”金树仁
金树仁知道政变立即召集自己人军务科科长张培元、讲武堂教官冯梁、军人杜治国合计。尤其是这个杜治国,被杀死的旅长杜发荣是他老爸,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所以他们一致决定:给老将军报仇雪恨!
于是在金树仁的带领下,军队将督署包围得水泄不通。
结局很悲惨。一个多小时的抵抗后,樊耀南手下人几乎全部战死。自己被生擒。经过严刑拷打后,樊耀南拒不交代自己的同谋。所以金树仁将他绑在马桩上,命人拔掉他的胡须、挖掉他的双眼、割掉他的嘴巴、鼻子和耳朵,最后将他勒死(另一说是被马拖死)。他的死党学校教务主任张纯熙和无线电台技师吴葆如被残酷折磨后也被处决。
樊的尸体被抛出衙门院墙外,暴尸数日,最后被女佣埋葬。自己的小女儿流落乌鲁木齐街头后不知下落。在北京的一家老小回湖北的费用皆为段祺瑞所馈赠。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新疆不少人的回忆录里樊耀南其实是一个彬彬有礼、和蔼谦虚、光明磊落并且异常谨慎的君子。新疆人都称之为樊圣人。
那么为何这样一位谨小慎微的“圣人”却干出了一件不计后果、孤注一掷的惊天大案呢?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在广州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北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了北洋系。1928年奉系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标志着经营中国14年之久的北洋政府彻底歇业。
一直仰仗北洋系的杨增新心有些虚了。北伐前期,杨有了离开新疆去青岛养老享福的打算。但后来看到阎锡山、冯玉祥倒向蒋介石都保留了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他又有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
我想如果此时杨将军激流勇退、义无反顾地交出新疆的大权,回天津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或许他的结局是很完美的。但是他依然放不下,放不下“新疆王”的宝座。不是他一个人放不下,往往许多人都放不下。所以说权力是春药,让你欲罢不能。
放不下的结果就是老天要你永远放下!
北伐在樊耀南眼里是个绝好的机会。他在新疆已经十年了,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是到剑试天下的时候了!
十年压抑的仇恨和不满终将要如火山一样喷发。他认为在这次大变动中如果他再无所作为,或许他将万劫不复!
一次省议会议长饶孜对樊耀南说:“樊大人,假如您换上普通老百姓的服装,到县里看一看,看到县知事怎样压迫老百姓,你也会忍受不了的。”樊回答他说:“将来有一天会消灭这个现象的,一下子不行,但是也为期不远了。我们今后互相帮助吧。”
饶孜对樊表示,有朝一日樊做了省长,他担保全新疆的维吾尔人会拥护他的。
饶孜一番恭维的话加上迪化的一些思想开明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官员的支持。让樊耀南恍惚地认为自己政治上有足够的资本。只要他站上戏台,新疆大部分人会热烈拥护他当男一号并将老朽杨增新一脚踢开让其领盒饭去。
1927年7月1日,杨增新本着他一贯“认庙不认神”的原则,通电承认南京政府。有人偷偷告诉樊耀南在新疆省政府委员会的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事后事实证明这是个误传,所以这个人太该死)。这对樊刺激很大。他认为这是杨增新向他下手的前兆!于是他准备先下手为强。
樊耀南网罗了一批死士和智囊。死士是他平时吸收的江湖人物和卫士以及几个准备为被杨杀害的云南藉军官复仇的军人。智囊呢,有张纯熙,法政学校教务主任;吕葆如,无线电台技师;张馨,外交署科长(事后显示他是扮演“诸葛亮”的角色,事发当天不在场,于是隐藏了下来)也是文弱书生一个,并且高度近视。
看了这些人我想到一句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樊耀南整了几个“公知”和 “精英”外加一帮亡命之徒搞政变?怎么说也得联络一个实权派的军方人士吧。
事实上他确实找了,很困难,军权牢牢地掌控在杨的手里。一个汉族团长想点赞他,但或许对他缺乏信心就没敢动手。
所以说,没有军方参与的政变就是耍流氓。
樊耀南天真地认为只要杨增新挂了,自己振臂一呼,其他人都得唯他马首是瞻并俯首称臣。他错误的以为杨增新已经众叛亲离、孤家寡人。但你信吗?反正我不信。但是樊耀南信了,所以他死得很悲催。
表面上看起来是樊耀南为了上位刺死了杨增新,但是记得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墨菲定律中说: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所以刺杀杨将军的真凶也是众说纷纭的。
下面我就当一回“福尔摩斯”,装个逼。带大家一同穿越1928年,进入杨将军遇刺的案发现场,一起追查挖掘真正幕后的“凶手”!